线路二请点此进入_大象2023秘密入口免费看 _深夜18款禁e黄用黄免费a尿道口多人玩

results
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2018-2020年项目统计

来源: 科研办 发布时间: 2021/4/29 22:18:55 查看:



项目名称

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的重点与支撑政策

项目来源

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杨迅周、贾晶、周园、吕迎、远萌、闫思雨、刘家汝

完成时间

2020.12

项目简介

“绿色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新型城市(智慧绿色人文等)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各个城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实现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建设绿色城市。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绿色城市建设极为重视,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美丽河南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我省住房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等。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虽然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城市功能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环保意识提升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本项目研究主要包含六部分内容: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经验借鉴;绿色城市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态势分析;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发展现状与各地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的重点与基本路径研究;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典型案例研究和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支撑政策研究等共六部分。在针对以上的研究内容,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接河南省重大战略需求等,确定河南省绿色城市建设重点与基本路径,提出了推进河南省绿色城市发展支撑政策。

开展本课题研究,为省、市、区各级政府提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能够指导实践的决策指导意见,对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乃至打好发展“四张牌”均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名称

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重点与支撑政策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学院智库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杨迅周、魏艳、贾晶、吕迎、汪雪峰、远萌、周园、闫思雨、龚新、李德功、翟海国、刘家汝

完成时间

2020.12

项目简介

新型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发展新型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省目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向转型升级转换时期,在跟踪国内外新型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发展重点、基本路径等,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支撑政策,对于河南省新型城市和城镇化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积极开展河南省智慧创新城市、包容共享人文城市、集约紧凑城市、绿色宜居城市等新型城市的研究,把握河南省新型城市的总体发展态势,探讨河南省新型城市的发展重点与支撑政策,可以为省委省政府新型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本项目研究主要包含六部分内容:国内外新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与经验借鉴;新型城市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发展态势分析;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现状与各地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与基本路径研究;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典型案例研究和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支撑政策研究。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指出通过建设智慧创新城市、包容共享人文城市、集约紧凑城市、绿色宜居城市等新型城市顺应了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河南省目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向转型升级转换时期,分析河南省各个城市主要是地级城市新型城市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对接河南省重大战略需求与突出矛盾和问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重大缺陷和短板问题等,深入研究河南省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与基本路径,   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支撑政策,对于河南省新型城市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项目名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协智库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魏艳、周园、远萌、贾晶、闫思雨、龚新、吕迎、杨迅周、翟海国

完成时间

2020.12

项目简介

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村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和重要引擎。本研究在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互动关系分析及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剖析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方向、策略及政策建议,旨在为推动河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本研究首先从中国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背景入手,分析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发展状况以及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和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因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等。接下来,资从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客源市场等五个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研判和现状进行了评价,利用K值聚类分析将18地市分为4类,分别定义为发展水平优秀、良好、一般、落后4种类型,显示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地区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大,基本呈现“西部优良、东南落后”的空间分异特征,总结出影响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河南省农业资源、农村聚落、乡风民俗特色性不足,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市社会经济基础不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资金和人才短缺,原真性稀释等。针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应从提升产品品级,创新旅游产品;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明确市场定位,有效开展营销;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旅游扶贫几方面入手。最终,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坚持科学制定规划、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保护乡村旅游整体环境、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等方面推进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

 

项目名称

河南省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培育及发展机制研究

项目来源

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晶、汪雪峰、魏艳、杨迅周、吕迎、李德功、杨延哲、翟海国

完成时间

2020.12

项目简介

成果从省级视角,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现有18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加快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的角度,研究探讨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培育的重点区域与方向,包括6个部分:

1.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背景与发展趋势。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特色小镇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2.我国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分析广东、四川、天津、湖北、江苏、浙江等先进省(市)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3.河南省建设知识产权小镇的基础。包括知识产权政策扶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知识产权教育氛围、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知识产权保障及特色小镇建设成效等。

4.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原则。河南省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坚持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实现技术创造与商业融合等原则。

5.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的基本元素。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应体现产业特色,集聚创新要素,建立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并具有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6.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培育方向。包括以创新资源密集区为载体建设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加强现有特色小镇的知识产权布局,强化知识产权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支撑及配套服务,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创新激励机制和搭建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公共服务平台等。

成果将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同特色小镇的建设相结合,研究河南省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培育的方向,旨在通过运用知识产权推动小镇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将为河南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参考。

 

项目名称

潢川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

潢川县人民政府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龚新、贾晶、远萌、魏艳、吕迎、周园、闫思雨、张丽萍

完成时间

2020.10

项目简介

潢川县,因潢河(淮河支流)穿城而过而得名,旧称光州,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西临光山县、东连固始县、南接商城县,北与息县、淮滨县隔淮河相望,东距合肥227km、南距武汉223km、北距郑州413km、西距西安696km,为豫南鄂北皖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全县辖17个 乡镇、4个办事处和1个国有农场,总面积为1666.1平方公里,总人口88.24万人。

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分析潢川县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以全域空间统筹、全域产品构建、全域产业联动、全域环境提升、全域管理创新及全域精准营销为发展路径,科学评价潢川县旅游资源基础与优势,坚持品牌引领,围绕“古韵光州   清新潢川”形象定位发力,构建“古韵光州”“水乡风情”“城市游憩”“康体养生”“生态休闲”五大旅游产品谱系,坚持全域一盘棋,构建潢川县“一核、两廊、三环、四区、五心”全域旅游功能布局,推进“1个龙头、6个引擎、9个支撑”项目体系建设,坚持党政统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优化升级旅游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强化旅游引领,构建大旅游发展体系,全面统筹旅游产业发展与潢川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融合、人文生态环境保护与居民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构建发挥资源优势、特色彰显的旅游活动空间,为全县旅游产业的品牌打造、特色挖掘、空间构建、项目包装、营销推广、基础完善、产业融合提供指导意见,拓展潢川全域旅游的广度与深度,形成未来15年潢川县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纲领性文件,助力潢川打造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休闲为主导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

 

项目名称

新乡县朗公庙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项目来源

新乡县朗公庙镇人民政府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晶、张宏、任杰、魏艳、李世杰、汪雪峰、张丽萍

完成时间

2020.8

项目简介

成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对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新乡县朗公庙镇的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主要包括10部分内容:

1.规划背景。分析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振兴基础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2.总体要求。提出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3.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提出融入新乡都市核心区、一体化布局全域空间、优化“三生”空间布局、合理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4.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现代农业新动能。提出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质量兴农科技强农、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完善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5.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提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6.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塑造质朴美善新乡风。提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7.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智慧乡村。

8.落实乡村人才政策,培育乡村发展新动力。提出推进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汇集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9.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开创农民美好新生活。提出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持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

10.保障措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用地保障、 健全投入保障、动员全民参与、实施动态考核。

 

项目名称

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村乡村旅游规划

项目来源

君召乡人民政府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龚新、龚新、郝民杰、刘彩玲、滕飞、汪雪峰、魏艳、王鑫

完成时间

2018.6

项目简介

按照“和谐、文明、富裕、幸福”的要求,对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村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如下:

1.发展基础与条件。全面分析、研判黄城村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与资源条件。

2.发展总体构思。按照“环境治理、产业带动、彰显文化、突出特色”的要求,制定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方向、目标、策略。

3.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以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园为主,规划一批发展建设项目,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构建“农游一体”的产业模式。

4.重点旅游项目规划。以构建和谐互溶、安居乐业的田园休闲养生小镇为核心,规划设置乡村康养旅游建设项目。

5.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优美山乡、生态黄城”要求,规划设计以水、电、道路和环卫设施建设内容。

6.乡村文化振兴规划。以孝道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展示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建设孝道文化展示地。

7.市场开发与效益分析。划分、制定乡村旅游开发市场,并对规划项目建设投融资概算及效益进行了分析。

 

项目名称

睢县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建设方案

项目来源

睢县人民政府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晶、张宏、任杰、李世杰、吕迎

完成时间

2019.2

项目简介

项目在对睢县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群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并提出加快产业集群建设的对策措施,为睢县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发展和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主要包括6方面内容:

1.集群整体现状。对睢县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规模以及科技服务体系、服务水平及功能发挥情况、主要生产企业及公共服务机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集群生态情况。对产业局群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产业协同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

3.当前发展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睢县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4.集群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产业集群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和主要任务。

5.重点建设项目。提出龙头企业优先培育项目、重点配套及补链项目、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三类共16个重点项目。

6.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措施、技术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人才保障措施等。

 

 

项目名称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晶、汪雪峰、杨迅周、吕迎、魏艳、鲁礼新、谢燕娜

完成时间

2019.10

项目简介

研究内容包括:

1.产城融合研究综述。对产城融合理念的缘起、概念内涵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2.产城融合发展案例分析。选择美国尔湾科技城、法国马恩拉瓦莱新城、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城、上海浦东南汇新城、武汉东湖高新区、浙江“特色小镇”等国内外产城融合案例进行分析。

3.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背景及要求。分析河南省“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4.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分布。提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洛阳、新乡三大片区各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及发展方向。

5.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度评价。从产业发展、城市功能、居民需求、资源配置4个方面选择16个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核心区郑州、洛阳、新乡国家高新区与河南省其他4个国家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进行定量评价。

6.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的路径。从加强产业集聚区、推进功能复合、实现空间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加快郑洛新自创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

7.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的措施。提出坚持规划先行、以产业规模化和高端化带动城市化、注重与周边区域的融合互动、构建融合发展机制等推进产城融合的措施。

该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开发区“二次创业”、塑造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保持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提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竞争力、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名称

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格局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晶、魏艳、汪雪峰、吕迎、张莉、闫丽洁、李双权

完成时间

2019.12

项目简介

项目从国家和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省域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及特征,以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架构为研究对象,从现代农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生态保护的角度将全省划分为现代农业提升区、城乡融合先行区、生态优先发展区等三大类型区,明确三类地区的总体发展导向及区内乡村主要发展趋势。共分五部分内容:

1.河南省乡村分布的空间差异。利用ARCGIS软件将河南省行政村点分布图与河南省地形图叠加,分析乡村聚落分布与地形地貌的相关性;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将村庄密度、农业人口密度、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叠加到河南省地图上,分析村庄分布、农业人口分布、农业产出、农民收入等的空间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乡村发展的影响。

2.珠三角区域乡村空间优化的经验与借鉴。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空间优化总体目标、具体做法进行分析,从在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对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优化提出借鉴。

3.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类型划分。综合考虑河南省自然条件、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农业基础等影响因素,对接河南省重大战略规划,将全省乡村划定为城乡融合先行区、现代农业提升区、生态优先发展区三大空间,并提出各空间分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

4.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优化策略。在对城乡融合先行区、现代农业提升区、生态优先发展区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空间分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空间优化策略等控进行深入研究。

5.推进河南省乡村振兴的空间优化对策。从彰显特色精准施策、降低乡村地区人口密度、改变农业分散经营格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乡村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推进河南省乡村振兴空间优化的对策措施。

 

 

项目名称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天井洞景区总体规划

项目来源

湖北天井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龚新、滕飞、杨迅周、吕迎、刘彩玲、郝民杰

完成时间

2019.12

项目简介

遵循“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对湖北郧阳天井洞景区进行旅游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景区旅游开发基础。全面分析了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周边三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2.景区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对景区所在的特殊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开发条件、产业态势和在郧阳区旅游发展布局中的功能定位与分工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3.景区总体开发构想。结合溶洞资源特色,制定了景区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功能分区。建设以生态山水休闲旅游、科普研学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为发展方向,建设国家研学旅游基地、国家休闲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4.重点建设项目规划。编制了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如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及附属设施、生态停车场、溶洞科学开发、溶洞科普馆、竹林人家、山野民宿、山地溜索、星空帐篷营地、拓展体验园、丛林空中长廊、野生动物养殖观赏园、风情民宿度假区、修竹水库等

5.乡村旅游发展引导。结合景区建设,确定以“景区带动”为主的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6.开发效益分析。对景区投资进行了概算;全面分析了项目建设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项目名称

丹江小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主题区修规

项目来源

淅川县亿隆旅业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龚新、郭秀民、滕飞、刘彩玲、吕迎、魏艳

完成时间

2018.10

项目简介

按照《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小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对“生态文化旅游区”一期建设项目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1.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对本区域内设置的相关建设项目进行研判,确定一期建设重点项目。

2.根据现场地貌与地质环境、景观体系等条件,对各建设项目的场地建设条件分别进行分析。

3.按照“建筑景观化”、“服务特色化”的要求,确定各个建筑物建设风格、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设环境等指标参数。

4.按照“设施人性化”的要求对道路、水电气暖、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量化规划。

5.按照“环境生态化”的要求确定环境保护方法与对策。

6.确定建设重点、建设时序等。

 

项目名称

睢县现代商贸综合产业园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

睢县商贸物流区管理委员会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晶、张宏、任杰、吕迎、李世杰、魏艳

完成时间

2018.5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包括9部分内容:

1.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以及入驻企业、项目建设、该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机构等情况。

2.总体思路。提出园区发展思路、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3.园区规划与现有主要规划衔接情况。分析园区规划与睢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商务中心区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等的衔接。

4.产业发展重点。提出产业选择的原则、依据,规划园区主导产业集中在现代商贸、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重点建设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亿丰建材家居广场、苏牧国际跨境电商和中原鞋材交易市场等4个重点项目。

5.用地规划。在对园区用地现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园区各类用地进行规划布局。

6.环境影响说明。在对园区生态环境现状、环境影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提出园区环境功能区划与目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对园区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环卫、减灾防灾等系统进行规划。

8.保障措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保障、加强资金保障、做好用地保障、强化招商运营、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

本项目顺利通过了河南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睢县现代商贸综合产业园被认定为河南省第二批服务业专业园区。

 

 

项目名称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发展研究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李世杰、杨延哲、杨建锋、张宏、杨文新、罗宁、徐传宝、董冰

完成时间

2018

项目简介

本研究首先从以郑州为核心九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入手,分析了该区域存在空间开发效果不明显、一体化进程缓慢、内部中心城市实力较弱、行政区分割现象突出等问题,指出该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也普遍不够紧密,在协调发展方面较为困难,整合发展程度较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对长三角、长株潭、广西的地区空间结构的分析,发现城市群内部亚结构的缺失是以郑州为核心的九个城市间协作互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群亚结构的构建可以通过近域城市组合发展来进行。河南省实施“三区一群”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对区域发展格局造成正向扰动,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施近域城市发展战略,重塑河南省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空间布局,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形成相应的新发展区块,将有助于解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体系设计的难题。

其次,从近域城市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指出近域城市组合仅仅城市相邻是不够的,需要对原有空间结构进行扰动才能促进新结构的成型。并对河南省具备近域城市组合的条件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指出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是这些组合中最成熟的一个,郑州航空港的建设就是对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的正向扰动。

再次,从探讨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意义入手,分析了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现实基础以及在区域整合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并结合郑州航空港发展现状,指出郑州航空港在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历史使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人才集聚的高地等方面对郑汴许近域城市组合产生了正向扰动。

最后,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指出郑汴许与郑州航空港近域城市组合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枢纽,推进郑州、开封、许昌三地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破解郑州、开封、许昌三地融合发展困局,建设我国中部地区增长极。并从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编制近域城市组合发展蓝图、推进近域城市组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近域城市组合产业协调发展、提升近域城市组合对外水平、建立近域城市组合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近域城市组合绿色生态屏障、推动近域城市组合文化合作与交流、凝聚近域城市组合发展合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项目名称

郑州市技工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项目来源

郑州市人社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邱士可、李世杰、杨延哲、张宏、魏艳、吕迎

完成时间

2019

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背景下,以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着眼点,对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限制因素和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分析了国内部分省市校企合作促进政策,针对郑州市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提出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制订技工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校企合作规范化发展;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工作,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引导资本进入产教融合体系;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院校参与积极性;优化资源布局,促进教产精准对接;把握市场需求,优化院校专业设置;加强融合平台建设,构建产教融合实体;构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坚持多元办学,激发技工院校办学活力;推进“双师制”改革,提升院校教育质量;创新融合模式,促进产教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升社会参与程度等对策建议。并结合郑州市技工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政策瓶颈,从设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推动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实施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兼薪制度、扩大技工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强技工院校收入支配权等六方面促进郑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项目名称

鹤壁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

项目来源

鹤壁市科技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邱士可、李世杰、杨延哲、贾晶、张宏、吕迎、魏艳

完成时间

2019

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分析鹤壁市可持续发展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绿色高效农业创新发展”作为鹤壁市申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主题,分析了围绕创建主题还存在支撑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体现绿色高效特色的农业供给质量待提高、承载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需改善、支持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的城乡融合不足等。结合国家申报要求,提出其创建指导思想、目标,从创新驱动,提升科技兴农动力;高效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实力;循环低碳,提升绿色发展活力;普惠共享,提升城乡融合粘力等四方面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

河南省“三区一群”战略的核心问题与发展关键研究

项目来源

省政府发展中心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杨延哲、李世杰、张宏、杨文新

完成时间

2019

项目简介

由于“三区”位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三区”战略平台建设对于这个核心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意义重大,喂了把握住三区一群战略发展的关键,首先应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战略部署建设好“三区”,结合三区发展现状、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三区实际的发展战略措施,将“三区”先行先试的战略措施推广到这一核心区域,使得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发展产生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考虑“三区”战略向周边城市的扩展,以周边城市现有的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城市新区为重点,一方面这些新区具有明确的边界,相对较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产业发展内容等也和“三区”较为接近,以它们作为主要的战略扩散接收平台可以方便“三区”发展成熟经验迅速落地,然后参照中原城市群核心区融合“三区”战略形成的整体提升途径,结合各市具体特点,探索中原城市群次级核心的形成,并依次类推,使中原城市群形成一种分层极化的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发展核心的空间优化状态,进而促进河南全省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



项目名称

河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区划电子围栏建设项目(一期)

项目来源

横向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鲁鹏,陈盼盼,付安良,闫丽洁,翟海国,王振、郭兰博,王霞

完成时间

2020

项目简介

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长期历史文化遗存重要标志,在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针对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式以及文物的重要价值等方面加强分 析研究,谋划好、落实好保护的规划与措施,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 定是完善文物保护重要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们国家 2017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田野文物的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问题有明确的规 定。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 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之外 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性。

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缺乏经验,目前保护范围划定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总体来说仍较为简单,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 设控制地带等区划界线的信息多采用文字描述,缺乏准确的空间定位信息和空间 标注信息。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化发展,文保单位两划保护区划空间信息不明 确、空间标注不清晰的问题对文保单位本体安全、文物执法带来多重困难。

本项目通过对新乡市、焦作市、开封市、鹤壁市、商丘市、周口市等六个地市共计 454 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划范围”——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边界位置、界线走向进行实地勘测与测量,确定界线准确空间位置并计算保 护区划界线周长及面积,构建起六地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区划电子 围栏,实现该区域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文物保护区划两划范围界线空间位置精 确定位、清晰的空间描述,为文保单位信息管理、文物影响性评价以及相关空间 分析提供数据基础。项目的实施将便于文保单位统一管理,提升文物管理方法与 效率,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建设,提高文物执法的便捷性,提升工作效率,节 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智 能化。

 


 

项目名称

河南省新石器时期至清代时期城址时空分布格局与时空演化

项目来源

国家基金委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闫丽洁、冯德显、鲁鹏、陈盼盼、翟海国、宋艳华、王霞、郭兰博、孙婷婷、李洪芬

完成时间

2020.12

项目简介

城址,作为聚落的一种高级形态,在文明起源、社会组织及政治体制等问题的研究中具有重大价值,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河南地区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荟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积淀,古城址与聚落址在本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时代连续。本研究通过利用遥感、GIS等大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地区古城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并对其时空分布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河南地区新石器至清代时期城址、城邑与聚落时空数据库,包括城址、城邑、聚落专题数据库及基础地理背景空间数据库。(2)采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原地区古国至王国时期城邑的环壕形状、规模、集聚特征及重心演变轨迹。并尝试结合环境演变对城邑的时空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可了解华夏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演进轨迹,为探索中原地区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3)河南地区新石器至夏商时期城邑与一般聚落空间关系研究:裴李岗城邑只有1座,而且与聚落规模差别不大;仰韶时期城邑数量增多,城邑的规模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河谷及山前地带;龙山时期城邑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邑规模急速增大,分布范围向外扩大,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夏商时期城邑规模进一步扩大,与聚落间形成了明显的等级结构。城邑的分布与聚落密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体有83.08%的城邑均分布在聚落密度较大的地区。仰韶时期4座城邑,龙山时期6座城邑,夏商时期2座城邑并不是分布在聚落密度较大的地区,而是位于距离河流较近、地形平坦适应生活的地方,说明在当时的地理环境下,地貌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也是制约城址的选择的重要因素,另外不同城邑的性质对其选址也有一定的影响。(4)城址与聚落址规模等级划分方法研究,按照城址与聚落的形态、规模等条件,采用决策树分类、人工神经网络、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每个时期的城址与聚落进行类型划分。

 

 

 

 

 

项目名称

嵩山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研究

项目来源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鲁鹏、莫多闻、王辉、陈盼盼、田燕、许俊杰、王霞、闫丽洁、翟海国、张莉

完成时间

2020.1

项目简介

自然环境既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物质基础,同时,人们也在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索中创造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环境条件对于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精神文化乃至民族性格等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本项目从环境演化的角度阐释嵩山地区古代文明统一、连续发展数千年不曾中断的机理与机制。研究内容包括:全新世生物特征,气候演化,地貌形态,河流地貌演化,聚落形态及其与环境关系,生业模式及其与环境关系等。通过区域、流域、遗址三种空间尺度对嵩山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特征和演化历史进行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深入细致地归纳与总结全区域及典型流域的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演变过程与相互影响,讨论环境变化与区域文化兴衰演替间的相互关系。在遗址层面,通过对重要遗址环境演变时空高分辨率的研究,遗址的聚落布局、聚落兴废、生业模式、资源利用等文化特征的环境基础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获得关于本区重点遗址发掘和考古学研究的更多新资料和新认识,在华夏文明起源研究以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国际、国内其他区域环境考古研究提供成功的研究范式,对于环境考古学乃至考古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项目名称

基于城市开发强度的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及模式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郭雷,张硌,高红莉,胡军周,李洪涛,胡婵娟

完成时间

2018.12

项目简介

海绵城市自建设以来,由于其全新的理念,相关政府部门的推进,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是从区域层面指导城市实现雨水净化利用的纲领性措施。按照城市建设时间的不同划分的新城区、老城区,由于规划理念、认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新城区、老城区有着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相关学者也根据试点的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建设对策,但由于缺乏详细的区域性的数据,使得大部分分析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撑,与现有雨水利用技术与模式缺乏有效结合。本研究以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成果为依据,以郑州市城区为例,从绿地、不透水面等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要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新老城区开发特征,雨水利用存在问题,依据开发强度,对郑州市主城区以及航空港区域进行高、中、低强度分类,以雨水利用为主线,分析了其区域雨水利用载体布局、类型、数量、区域功能等特征,结合现有雨水利用技术及模式,提出了各开发强度下相适用的雨水利用技术及模式,提出了不同开发强度区域促进雨水利用的对策措施。

 

 

 

项目名称

固体粉煤灰基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工业化生产工艺及系列化产品开发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学院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张硌,高红莉,胡军周,郭雷,李洪涛

完成时间

2019.12

项目简介

粉煤灰的高值化开发再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粉煤灰制作聚硅酸铝铁复合絮凝剂是实现其废物利用的一条可行方式。因为粉煤灰的化学组成与用于制作聚合铝、聚合铁絮凝剂的原料成分相似,主要为SiO2、Al2O3、Fe2O3、CaO 和未燃碳,其中起主要作用的SiO2、Al2O3、Fe2O3的含量约占粉煤灰总量的60%~80%。通过活化和聚合,这些有效成分均可以被用于构建聚硅酸铝铁复合絮凝剂,实现废物的二次利用。本项目通过所企合作、研产联合的方式,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负责系列化、专用絮凝剂的研发,絮凝剂固化技术的研发,生产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的制定;企业协助研发技术的工业化、设备选型定型及配套以及负责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产品生产以及后期产品销售,从而实现   “项目产品系列化;生产设备成套化;稳定产品质量,完善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范”。


 

项目名称

液体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固化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胡军周,李洪涛,高红莉,张硌,郭雷,王进

完成时间

2019.12

项目简介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聚硅酸盐类絮凝剂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但是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试验阶段,极少成功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案例。项目组经过多年的研究,研发出粉煤灰基聚硅酸铝铁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目前已生产出浓度为10%的液体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液体絮凝剂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但由于质量不稳定和贮运不方便等因素,其产销方式就只能采用就地消化方式,这就限制了絮凝剂生产企业的发展。因此,将液体絮凝剂通过干燥的方法转化为固体产品,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的需要。项目基本摸清了温度、添加剂对液体聚硅酸铝铁絮凝剂干燥固化的影响参数,同时也获取了利用添加固化助剂的控温烘干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虽然最终通过成本分析认为该工艺在当前企业生产条件下会造成产品成本增加较多,失去市场竞争力。但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将固化改为浓缩,即10%的液态絮凝剂浓缩到30%左右,可以将生产成本降低85%,每吨浓缩产品价格基本与浓度30%的聚合铝产品持平。

 

项目名称

蟒沁河、清潩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评估

项目来源

河南省环保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张硌,郭雷,高红莉,胡军周,李洪涛,王钰涵

完成时间

2019.12

项目简介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组成部分之一,自2012年起我省发布实施了省辖海河、蟒沁河、清潩河、贾鲁河、惠济河、洪河、涧河等一系列地方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这些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我省水环境质量改善、污染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变化、水处理技术的进步等,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一些问题,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地方流域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估。项目通过总结国内排放标准评估方法研究进展,结合排放标准实施的特点,对蟒沁河、清潩河流域相关文件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明确流域标准评估的内容、评估重点、工作步骤,在现有资料初步分析基础上筛选并确定流域内调研地点、企业及现场监测企业,拟定调研方案及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开展现场调研,收集完善所需资料,对流域标准进行全面评估。

 

 

项目名称

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农区农田生态环境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

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张小磊、梁少民、李春发、王业宁

完成时间

2020

项目简介

 

以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农区农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题识别—生态修复—健康评价”的研究框架,以农田生态环境要素质量为纽带,有效链接农田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河南省黄河流域传统农区农田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农田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形成基于因子调控的农田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方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项目名称

河南省沿黄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异规律

项目来源

科技攻关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梁少民、张小磊、李春发、王业宁

完成时间

2020

项目简介

    该研究是河南省2017年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172102310741),顺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是确保黄河安澜的基础性公益性重要研究。研究以河南沿黄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湿地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理论基础,采用系统抽样、典型调查、实验分析和软件数据处理等方法,调查了沿黄湿地植物组成、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测定沿黄湿地土壤环境因子;计算出物种的重要值、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等;运用TWINSPANH和CANOCO4.5,完成了沿黄湿地植被型和植被群从的划分。查明了土壤环境因子对沿黄湿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了河南沿黄湿地植物多样性及植物群落空间分异规律。同时,采用Ramsar湿地分类体系,划分了河南沿黄湿地类型,调查了沿黄湿地资源,评价了沿黄湿地生态状况,评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立足流域实际,提出了河南沿黄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利用措施,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名称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河南省黄河流域农田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项目来源

杰青人才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张小磊、梁少民、李春发、王业宁

完成时间

2020

项目简介

 

河南省黄河流域是我国省粮食生产的核心地区之一,在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保护和提升该地区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和粮食安全,是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项目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黄河流域农田生态环境研究,摸清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理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农田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并进行远景分析与预测,这对抓好我省黄河流域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开展高效治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项目名称

河南省耕地质量大数据的整合与应用

项目来源

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宋富强,王令超,刘仁庆,杨建波,宋艳华,杨建锋,田燕,郑壮丽

完成时间

2018年12月

项目简介

耕地质量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质量管理是回归土地管理本质内容的客观要求。其中,加强耕地质量的管理,对于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耕地质量数据和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在国内开展耕地质量大数据研究的必要性。鉴于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复杂性,选择典型县域开展针对研究,进而进行全省推广及应用。研究首先依托目前荥阳市已有的各部门、各类型的耕地质量数据,利用大数据中的数据集成技术,对耕地质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其次从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以及构建过程进行了重点分析,并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为例,对耕地质量大数据的功能模块和集成显示内容进行阐述,目的就是要实现大数据服务的随需应变、标准化和自动化;最后耕地质量大数据的服务对象和应用两个方面,探讨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的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2个方面:

1)     耕地质量大数据的整合

已有耕地质量数据来自农业、土地、环保及统计各个部门,涉及样点、农户、乡镇等不同尺度,数据生产、存储、调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给数据集成应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分析地理标记语言(GML)格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GML   /KML的耕地质量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模型。利用该模型的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流程,将MapGIS 数据、ArcGIS数据、图片栅格等数据转换为统一的GML/KML 数据格式,从而在网络环境下根据集成规则方便有效地集成和共享;借助先进成熟的大数据存储及处理技术,整合及加工内外部各种耕地质量相关数据,然后结合专家知识数据,传感器数据及其他监测数据等,构建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减少数据冗余及不必要数据,推动耕地质量数据标准化,从而提高数据分析应用效率。

2)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通过对Hadoop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深入探索了Hadoop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架构。重点分析了 Map Reduce计算架构和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并根据实际需求,对Hadoop 进行了部署。并以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为例,对耕地质量大数据的功能模块和集成显示内容进行阐述,目的就是要实现大数据服务的随需应变、标准化和自动化;另外,利用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支撑及监测数据的实时回传,构建耕地质量变化模拟系统,对于耕地质量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警及防治,实现监测及预警的智能化,同时,挖掘耕地质量大数据的内部特征,通过监测及时总结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才能有效的提出耕地质量提升方法和措施,实现耕地质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

 

 

项目名称

气候变化影响下河南省农田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武洪涛

郭佳伟、郑朋涛、张英卓、杨建波、宋富强、韩琳

完成时间

2019年1月7日

项目简介

农业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植物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产业,对气候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旱灾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是世界性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本研究以河南省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我国气候存在着变暖变干、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农业区的降水持续减少的总趋势下,基于河南省多年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和产量结构数据,研究河南省冬小麦作物产量、耕作制度和种植比例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对河南省冬小麦的耕作制度和技术进行调整和改进。

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2个方面:

1)河南省的冬小麦气候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向西敏感性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河南北部属于高脆弱区和中高脆弱区,结合蒸发量、土壤类型、地下水埋深分布图进行分析。轻度脆弱区、一般脆弱区主要为河南的许昌、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地区,由以上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这几个地区的降水量较大,土壤质地较好,地下水埋深较浅,蒸发量较大(851mm-950mm),脆弱性指数为小于0.328;中度脆弱区主要为河南的洛阳、新乡、安阳、信阳地区,洛阳地区降雨少、蒸发少、土壤质地较好、地下水埋深大于8米,新乡、安阳、信阳地区降雨和蒸发为中等水平、土壤质地较差,地下水埋深在2~6米,脆弱性指数为0.328~0.405;重度脆弱区、严重高脆弱区主要为河南的濮阳县、新乡县和夏邑以及鲁山、郏县、辉县和登封,这几个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土壤质地较差、地下水埋深较大,脆弱性指数为大于0.405

2)严重脆弱区和重度脆弱区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敏感性和暴露性因子,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风险较高,需水量大,因此应调节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使用节水设备和材料,采用节水工艺,努力降低单位GDP工业耗水量。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种植高效益、高抗旱能力、低耗水的作物,最大限度的降低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以期达到节水和增产的双重效益。做到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本研究可为河南省冬小麦的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研究成果亦可为河南省国家级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名称

新乡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项目来源

新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武洪涛

袁国强、郭佳伟、郑朋涛、杨建波、宋富强、范福磊

完成时间

2019年3月9日

项目简介

新乡市委、市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落实《新乡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总抓手,重示范、补短板、强弱项、讲实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推动乡村振兴,顺应“三农”发展的规律,聚焦厚植农业生产优势、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突出抓好乡村振兴“1-3-5-50”战略重点,建设新乡全域富裕美丽的人文山水画廊乡村。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发挥“一个引领”。以“两县十乡(镇)百村”示范创建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率先达到产业兴、乡村美、生活富,为我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2)抓好“三类区域”。针对黄河滩区、太行山区和平原区,探索沿黄生态经济带、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和平原农业带的不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

3)推进“五个振兴”。围绕产业振兴,大力推进“四优四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围绕人才振兴,培养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发展人才队伍。围绕文化振兴,弘扬先进群体精神,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生态振兴,因地制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围绕组织振兴,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4)实施“五十项工程”。为了达到规划总体目标实施五十项具体工程,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1-3-5-50”战略重点,力争到2020年,各县(市、区)和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各县(市、区)和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项目名称

水位变化及氮输入及其协同作用对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以狭叶甜茅群落为例

项目来源

基金委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郭佳伟

武洪涛、郑朋涛、杨建波、宋富强

完成时间

2020年4月20日

项目简介

水位变化及氮输入及其协同作用是影响到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群落稳定性关键因素。本项目以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湖滨沼泽湿地的狭叶甜茅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区域典型人为扰动因子(灌溉及生态调水带来的水位变化和农田退水带来的外源氮输入污染),通过野外生态调查、原位控制实验和室内培养实验,系统分析狭叶甜茅群落的功能性状,量化植物叶片和根系功能性状的响应特征、叶片-根系功能性状间权衡关系,从个体、群落到系统三个组织水平上,筛选出能够响应的主导功能性状或性状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可作为狭叶甜茅功能性状响应水位变化和氮输入的指标,狭叶甜茅群落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水位变化的影响,从生物量的积累特征、C/N比、C/P比、立枯物和根系物质分解速率等角度来看,氮输入背景下狭叶甜茅群落的内稳性强于小叶章群落,进一步明确了狭叶甜茅群落对人为干扰的响应程度与适应策略。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不同水文情势和氮输入情景下狭叶甜茅群落的分布格局

调查了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内西北部湖滨湿地典型狭叶甜茅群落的水文情势和外源氮输入特征,从岸边农田退水口到湖心的沿水位变化进行植物样带生态调查,分析了狭叶甜茅群落沿水位变化、氮输入浓度梯度方向上的植物群落特征、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阐明了不同水位和氮输入浓度下湿地植物功能性状与生境因子的关系。

2)水位变化及氮输入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分析

通过中国科学院兴凯湖湿地生态研究站所在的小湖北岸的沙岗上构建野外原位模拟实验,模拟水位变化和氮输入交互实验的正交矩阵,分析了不同水位(-50%、对照、+50%)和不同氮输入(对照、+5g/L10g/L)情境下狭叶甜茅的叶片-根系功能性状和群落特征的动态变化特征,进一步量化了水位变化和氮输入对狭叶甜茅群落的植物功能性状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3)湿地植物群落稳定性评估及未来演替趋势预测

通过研究区与狭叶甜茅群落生态位有重叠的小叶章群落的生态调查和原位控制实验,分析湿地植物的(叶片、根系、立枯物)生物量及叶片-根系功能性状变化,定量判别水位、氮输入对不同湿地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影响,评估了研究区狭叶甜茅群落物种替代和群落演替趋势。

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湖滨湿地植物群落物种替代和群落演替的认识,为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育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项目名称

基于水足迹理论河南省主要秋季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技术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郭佳伟

武洪涛、郑朋涛、杨建波、宋富强

完成时间

2020年4月20日

项目简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粮食安全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水是生命之源,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水资源短缺己成为制约全球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从水足迹视角出发,以200120082015年为时间断面,在分析2001-2015年河南省玉米、花生和大豆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现状及比较优势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粮食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核算河南省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及其变化,并提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措施,以期为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河南省秋季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因素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因素主要包括2类:一是气象因素,包括降水量和气温;二是农业投入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动力和化肥施用量。降水量与粮食生产水足迹呈负相关,降水量大,绿水足迹越大,相反绿水足迹越小;气温与粮食生产水足迹呈正相关,气温的增加会加剧作物蒸发,增加需水量,从而增大水足迹;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化动力和化肥施用景与粮食生产水足迹均呈负相关,这些衣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从而降低水足迹。

2)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变化的地区差异。2001~2015年,河南省三大区域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西部山区地区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其中,东部平原区地区由于规模效率的增加(1.645)导致技术效率的快速提升(1.861),进而促使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下降程度较低,但是技术退步(0.404)对于东部平原区地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下降来说影响十分显著而中部山前过渡区地区和西部山区地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降幅明显的主因在于技术效率的下降,平均值分别为0.4490.429

3)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措施。根据河南省各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可利用数量,通过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健全农业节水管理措施,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挖掘粮食生产节水潜力。


 

项目名称

基于物联网的畜禽粪便集群发酵技术及工艺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杨建波

宋富强、武洪涛、郭佳伟、郑朋涛

完成时间

2020年4月20日

项目简介

禽畜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的禽畜养殖集中度不高较为分散,这给养殖业粪便处理带来了较大困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治理力度日益严格,禁养限养区域不断扩大。环境保护、农民增收、肉禽蛋市场供给三者平衡常常被非市场因素打破。环境面源污染加剧、贫困农民因禁养返贫、城镇肉蛋供给短期大幅波动等报到常见于新闻媒体。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国内目前禽畜粪便处理技术落后密切相关。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酵原料,通过静、动态工艺试验确定了主要好氧发酵工艺参数。采取准试验方法,按照试验室研究、半工业试验的步骤依次推进:首先以禽类粪便和羊粪为主配合植物性原料制定发酵配比方案;其次以植物原料如酒糟、中药渣等为主,加入少量禽类粪便制定发酵配比方案;筛选及扩培发酵菌种;通过半工业试验进行发酵工艺参数的确定;对发酵试验产品进行品质检测;试制发酵反应器机电装置,进行半工业试验;在半工业试验过程中对反应器检测控制以及联网通讯进行探索。

2)根据工艺发酵参数设计确定了小型箱式反应器各零部件的性能参数。通过对样机发酵物进行的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用最精确和最有效的方法检验了发酵物的腐熟度,完成完成了植物毒性试验。通过对发酵物的后处理和营养成分检测,验证了小型箱式反应器利用禽粪进行好氧制肥的有效性;通过对酒糟和重要渣的发酵,验证了发酵物作为鸡饲料的有效性。

3)为提高发酵效率,通过对高温好氧发酵优势微生物菌群的分离和扩培,探索了一套可属地化制备液态和固态发酵菌剂的方法,并成功制成了样品。为了克服小型发酵器产量低、分散的布置的缺陷,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分散的发酵器进行联网检测,并提高其自动化程度,使其操作形成集群化和无人值守化。

此项目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确定小型箱式反应器高温好氧发酵工艺参数,探索其应用过程中集群联网运行模式以及生物发酵加强菌种属地化扩培方法;验证反应器发酵物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索物联网在小型反应器集群运行中的应用,不仅能为禽畜粪便污染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而且对中型禽畜养殖、果蔬茶经济作物种植提供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实现高价值的资源化利用,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一条现实的途径。


 

项目名称

南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项目来源

南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武洪涛

袁国强、郭佳伟、郑朋涛、杨建波、宋富强、范福磊

完成时间

2020年4月20日

项目简介

南阳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用好深化改革法宝,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南阳高质量建设大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紧密结合南阳实际,顺应“三农”发展的趋势规律,抓好乡村振兴五个战略重点,实施三十五项乡村振兴工程,做好年度时间部署,建设全域富裕美丽的人文山水画廊乡村。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抓好五个战略重点。南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育亮点”五个战略重点,有力推进乡村发展。

1、抓重点——抓产业兴旺重点,调整粮食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立现代经营体系,强化科技强农品牌富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补短板——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

3、强基础——强化乡村治理和内生发展基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促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加强财政投入和金融服务能力。

5、育亮点——培植全域生态、全域文化亮点。打造全域生态,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促进农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突显全域文化,厚植南阳文化沃土,重构新时代乡村文化,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二)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35项乡村振兴工程。

(三)做好年度时间部署。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按照“重点突破、面上提升”的原则,一年一个台阶,逐年部署乡村振兴具体行动。

(四)经过规划期的建设发展,农业农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较为健全,实现“三千四百、六个全面、亮点出彩、全省典范”这一核心目标,切实为南阳高质量建设大城市发挥“压舱石”作用。

 

项目名称

河南省重点生态区生态现状及建设对策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胡婵娟、郭雷、刘鹏、钱发军、李双权、任杰、文春波

完成时间

2018.11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地理国情数据为依托,以太行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获取和分析手段,从生态压力、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三方面对该区域生态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生态综合评估指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从管控措施、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监测评估、考核及体制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提出系统的,切合实际的,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建设对策。

 

 

项目名称

乡村振兴战略下伏牛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文春波、钱发军、袁国强、郭雷、郭佳伟

完成时间

2019.11

项目简介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针对伏牛山区生态特点,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开发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加强农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伏牛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空间的要求,优化伏牛山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化发展方面,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对策。③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从修复河流生态、土壤污染治理、采矿生态恢复、水土流失防治、森林保护等方面提出系统性对策;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针对伏牛山区多为丘陵山地的地理特征,提出农村环保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⑤保护开发乡村生态资源价值:从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方面,提出开发伏牛山乡村文化生态资源的对策。⑥创新农村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立足伏牛山区农村实际,突出生态服务功能,从差异化的考评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

 

项目名称

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策研究

项目来源

河南省科技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任杰、钱发军、张中霞、胡婵娟、李双权、刘鹏

完成时间

2019.12

项目简介

 

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十三五”以来国家基于环境质量改善、能源结构调整等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居全国前列,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PM2.5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煤是我省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系统全面开展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目标、潜力、路径及政策措施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研究内容:

(1)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现状分析。采用数据收集及现场调研相结合方式,全面获取河南省及重点耗煤行业煤炭消费及变化趋势。

(2)河南省煤控目标及分解研究。采用耦合模型,基于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约束等生态红线约束情形,采用“短板效应”确定研究确定河南省2020年煤控目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开展煤控目标分解研究。

(3)河南省重点行业减煤潜力研究。围绕电力、焦化、煤炭、建材、钢铁、有色、化工等七个重点耗煤行业,开展煤控潜力分析。

(4)河南省煤控路径及效益研究。围绕煤炭减量化、清洁化利用和煤炭替代等主要途径,针对重点耗煤行业耗煤特点,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路径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路径。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三个方面开展了煤控效益分析。

(5)河南省煤控政策措施研究。针对河南省煤炭消费实际,从组织保障、市场化机制、财税政策、绿色金融、创新驱动等方面开展了河南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措施研究,确保煤控目标的实现。

研究成果对于全省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项目名称

全新世以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发育过程研究

项目来源

国家自然基金委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李双权、马玉凤、胡婵娟、陈盼盼、杨柳、钱发军、文春波

完成时间

2019年4月25日

项目简介

黄河冲积扇发育过程是地貌研究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黄河冲积扇的研究程度很低。黄河冲积扇我国多沙河流中面积最大的冲积扇,是黄河下游平原重要的组成地貌类型之一。本项目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为研究区,在系统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钻探与物探、历史地理、年代测定、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典型剖面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高程模型等技术,开展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地貌演化特征与水系演变研究,探讨其形成机制,进而恢复黄河冲积扇扇顶区的发育过程。以期为全面理解黄河下游地区人地之间的响应关系,弄清华夏文明产生的古地理环境背景,并为制定未来黄河下游冲积扇环境保护战略提重要供理论依据。

 

项目名称

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项目来源

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李双权、胡婵娟、贾涛、马玉凤、钱发军、任杰、刘鹏

完成时间

2020年12月31日

项目简介

郑州大都市区是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包括郑州市域、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中心城区和巩义市、武陟县、原阳县、新乡县、尉氏县、长葛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土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是中原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近年来,促使生态系统格局发生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及自然因素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引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利用,迫使部分区域生境退化严重。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格局动态演化的生态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科学合理布局生态空间,是实现科学整合现有各类保护区域、提高生态保护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从而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控制环境问题,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本项目以郑州市大都市区为研究区,结合遥感与地面核查,开展郑州市大都市区生态系统格局动态演化研究,摸清郑州大都市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与配置、数量上比例等现状,深入分析2000年以来其各类型生态系统相互转化过程,揭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确定生态空间,针对性提出生态空间建设主要任务及生态空间管控和保护的政策措施,以期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新时代背景下郑州大都市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参考。

 

项目名称

郑州地区黄土剖面理化性质及其光谱表征研究

项目来源

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李双权、文春波、张中霞、胡婵娟、任杰、刘鹏、钱发军、郝民杰、贾涛

完成时间

2020年12月31日

项目简介

通过野外和实验室获取的土壤理化信息,结合实测光谱信息,运用多种光谱数学变换、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对不同种类土壤光谱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相关分析,揭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黄土剖面光谱反射数据与土壤理化性质参数内在联系,构建黄土剖面环境参数反演模型,实现高光谱对黄土剖面环境演变定量表达。

 

 

项目名称

河南省生态空间划分与生态文明建设

项目来源

院科研开发专项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钱发军、胡婵娟、张中霞、李双权、任杰、文春波、郝民杰、贾涛、刘鹏

完成时间

2020年12月31日

项目简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与地表覆盖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土地生态承载力不断退化,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下降,国土及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开展河南生态空间划分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的重要举措,是科学整合现有各类保护区域、提高生态保护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从而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控制环境问题,推动河南“四个强省”、“三个高地”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本项目利用GIS、遥感等技术手段,从生态系统的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对河南省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评估,探索生态空间划定方法,从而划定河南省生态空间,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和对策。

 

项目名称

河南省省级生态县管理规程

项目来源

省生态环境厅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涛、任杰、胡婵娟、李双权、刘鹏、钱发军、文春波

完成时间

2020.8

项目简介

一、工作由来

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构建“五大体系”、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子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省级创建活动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的工作基础和细胞工程,是我省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推动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在推动各地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河南省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与管理规定》于2014年制定出台,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亟需修订。为继续深化省级创建活动,规范创建程序、提高创建标准,打通省级创建与国家创建的现实通道,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等文件内容、结合我省实际,开展此次修订工作。

二、工作内容

修订后的主要成果包括:《河南省省级生态县管理规程》《河南省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指标》。

1.   河南省省级生态县管理规程

修订后的《河南省省级生态县管理规程(试行)》共六章24条,涵盖创建范围、创建原则、创建条件、创建程序、监督管理多个方面。

2.   河南省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

修订后的《河南省省级生态县建设指标(试行)》包括5项基本条件,33项建设指标。基本条件涵盖创建推进机制、城市建设提质、农村环境整治、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特色亮点工作等五个方面。建设指标包括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个方面。

3.   生态乡镇、生态村指标

为指导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动乡镇、村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各地创建标准,此次一并修订出台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指标(试行)》。修订后的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包括推进机制、政策落实、乡镇镇区、所辖村庄、乡风文明、特色亮点六个方面15项建设指标;生态村建设指标包括8项建设指标。

 

 


 

项目名称

渑池县生态县建设规划

项目来源

渑池县环保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涛、任杰、李双权、胡婵娟、刘鹏

完成时间

2018.11

项目简介

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组成部分,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和人类远祖起源地、全国重点产煤县和河南省优质铝矾土原料生产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近年来,渑池县围绕“三县一城”(转型发展先进县、现代农业示范县、文化旅游特色县、三门峡副中心城市)奋斗目标,大力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六城联创”工作。

本项目在对渑池县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生态环境状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河南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与管理规定》等要求,与渑池县实际充分衔接,提出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三县一城”奋斗目标,建设转型发展先进县、循环经济示范县、生态宜居示范县,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规划内容。


 

项目名称

卢氏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申报材料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项目

项目来源

卢氏县生态环境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涛、文春波、张中霞、胡婵娟、郭雷、郝民杰、刘鹏

完成时间

2020.11

项目简介

省级生态县县申报材料是依据《河南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工作考核验收与管理规定》相关要求,编制完成了包括创建工作总结、创建技术报告、创建记录片以及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25项建设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通过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的预审、预验收和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已成功创建成河南省省级生态县。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要求,提出构建卢氏县“123”生态文明创建总体框架,即以完善生态制度与保障机制为基础,以优化发展空间、发展生态经济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普及为目标,构建山区汇水区空间开发格局示范、生态制度保障示范、“两山”转化模式示范、生态环境优化示范、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生态文化弘扬示范,把卢氏打造成豫西山区和豫陕交汇地区的璀璨明珠,实现卢氏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迈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项目名称

汝阳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项目来源

汝阳县环境保护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涛、文春波、胡婵娟、刘鹏、李双权、闫思语

完成时间

2020.10

项目简介

近年来,汝阳县厚植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围绕建设“酒祖圣地,山水汝阳”的形象定位,把绿色发展深刻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生态环境提升、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人居改善、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创建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省有关生态创建的要求,结合汝阳县实际,在对汝阳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提出了以完善生态制度与保障机制为基础,以优化发展空间、发展生态经济为路径,以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普及为目标,构建空间开发格局示范、生态制度保障示范、“两山”转化示范、生态环境优化示范、人居环境美化示范、生态文化弘扬示范的规划内容,努力把汝阳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有力支持建设好山好水汝阳、宜居宜养汝阳、创新创业汝阳、活力魅力汝阳。


 

项目名称

洛宁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

项目来源

洛宁县生态环境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涛、任杰、李双权、胡婵娟、刘鹏

完成时间

2018.11

项目简介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是洛阳市生态涵养区,全县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地形地貌总体呈“七山二塬一分川”, 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秦巴山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和河南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基地。洛宁县于2017年成功创建河南省级生态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示范创建基础,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洛宁县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环生态〔2019〕76号)要求,结合洛宁县实际,规划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总体定位,坚持开放引领、融城入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两示范两基地”(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生态人居示范区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项目名称

新密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申报材料编制项目

项目来源

新密市环保局

项目编号


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完成人

贾涛、任杰、李双权、胡婵娟、刘鹏、郝民杰

完成时间

2019.11

项目简介

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等文件内容、结合新密市实际,编制完成了包括创建工作总结、创建技术报告、创建特色与亮点,以及包括3项申报条件、6项不得出现的问题和32项建设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已成功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藁城市| 河曲县| 青神县| 成都市| 通化市| 江城| 南溪县| 扎赉特旗| 永修县| 克东县|